同事卢国翘打电话自我介绍时,对于名字最后一个字,迟疑片刻,很别扭地说道:“翘翘板的翘。”顿时传来其他人的一阵笑声,并有领导指出:“‘跷跷板’是足字旁的‘跷’(读第一声),不是你那个‘翘’(读第四声)。”——当然,这反映的一是需要介绍“全名”的机会较少;二是“翘”字最直接的解释是“翘起尾巴”,他遭遇了名字含义“不雅”的尴尬。
通过此事,使我再次想起1987年上小学三年级时,手工课制作“磁性跷跷板”的情景。
当时我按照图纸上面的提示,剪下、粘贴,辅之以铁丝等材料,做成跷跷板的样子,两端分别为猴子与兔子(其中“兔子”已无确切印象,暂且如此);并在猴子下面粘上配套的铁块;兔子下面则为一小块磁铁。铁块质量明显大于磁铁,由此形成“猴子重”的效果。但各人使用的材料与制作手法有偏差,也有同学说是“兔子重”。那次我的成绩是“优”。
图纸上还印有一张长方形纸条,可以伸入跷跷板底座的方形纸套,只有左边印着粘接线与“粘磁铁”字样。我也将其剪下并粘上了磁铁,但不知有何用,老师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说明与要求。我感觉既然叫“磁性跷跷板”,肯定应该体现出磁铁相互作用的特性,倘若只是为了增加重量,说不过去。后来住同一个院子的高年级同学看到我的作品,说他们上课制作的时候,还有一条硬纸“拉着走”,更加剧了我的疑心。当时那两块磁铁都几乎失去磁性,生活条件所限也不可能再找出其他磁铁试验,只好作罢。后来在《自然》课学到磁铁常识,还列举了“磁性跷跷板”,我也没看明白。
这虽然只是小学生的知识与经历,却带给我长达36年的悬念!有时想起,凭长大后的认识,估计是应该用纸条上的磁铁在跷跷板下方控制,“铁块”一端被吸引而落下;“磁铁”一端与纸条上的磁铁“同性相斥”而弹起。但这也无法完全释疑——那张纸条分明写着是要“粘贴”上去的,粘上去不就不能来回移动了?可是不粘在跷跷板的底座上,又能粘在哪儿?
如今我试图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来解开疑惑。网上演示的,是在跷跷板与底座两端都安装了磁铁,依据“同性相斥”的原理无论跷跷板的哪一端压下去,都能自动弹起来,从而逐步达到平衡。这只能说是对“磁性跷跷板”的原理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。当然那篇文章的作者表述也不严谨,首先是没有说明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磁极方向,而不是随便装上4块磁铁;其次这终归是一个模型,不可由此断言能够提高跷跷板的安全性,毕竟在真正的跷跷板两端安装硕大的磁铁是否可行都是个问题,并且儿童生性顽皮,使用活动器材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。
其实,互联网并非万能,我的悬念仍将持续。当年制作的“磁性跷跷板”,显然不是4块磁铁,而是“铁块+2块磁铁+拉条”的形式。图纸与制作成品,乃至《自然》课本,皆早已不存。要想解开谜团,恐怕只能凭借机遇,看谁有心留下那些“古物”了。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