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座车行立交桥的结构是最简单的,只是跨过一个十字路口而已,且不设慢车道与人行道。而要论在上海城市中的地位,则是很有独特性的:
第一,扣除因跨河桥(比如吴淞蕰藻浜大桥-淞浦路)、铁路桥(比如沪杭铁路-凯旋路-新华路)而同时跨越汽车道之外,这或许是上海第一座专门为汽车道路修建的立交桥。
第二,命名为“西体育会路立交桥”,这是通过现场最短的一条道路,以立交桥而提升了知名度。
第三,立交桥所在的十字路口,四个方向的路名都完全不同,按顺时针依次为:大连西路、东江湾路、广中路、西体育会路。紧邻立交桥是一个铁路道口,铁路另一侧尚有西江湾路的十字路口。
第四,桥上两次通行电车(分别是9路与21路)。
虹口公园(鲁迅公园)是我在上海生活时最常去的公园之一,且能由此通往四川北路、南京路等商业区,还有火车站(北站)。因此这座立交桥也成为我在上海走得最多的路段之一。尽管在修建立交桥的过程中,随着9路公交车(汽车代用电车)临时改道,使我有机会首次行走中山北一路淞沪铁路以西的部分,以及弄清了四川北路北段的曲折走向,还有挖出当年有轨电车轨道的“好事”,但当我看到这座立交桥的时候,却常常伴随着心酸。这是因为,立交桥修建期间的1985年9、10两月,我“遭罪”太多,且当时年龄太小(上小学二年级),既不能反抗,也无法拿出自己的主见。
9月某天,我在学校调皮把同学的课桌推倒,并受到同学欺负,由于叫喊喉咙变哑。回到家里,我天真地向父母诉苦,也报告了自己的“得意之举”,结果换来一顿毒打。
10月份老天爷也真不安生。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,结果在半个月里相继“上演”了台风吹倒楼房、反常高温、雷击、暴雨等各种极端天气。眼看着“盼望已久”的星期天到了,却下起大雨,我不仅只能呆在家里,而且还受到母亲诸如“下雨就凉快了”言语轰炸。有一回我打了同学一巴掌,班主任老师罚我在办公室里站了一个上午,父母知道后索性让我第二天不去上学,但“约法三章”在家只能看书学习,不可进行之前喜欢的娱乐活动。穿插其中的,还有多次由于我的“老毛病”给同学起绰号而受到父母打骂。
那段时间的“新收获”,是去了吴淞、宝山。因为我从小就对经过大八寺(大柏树)所看到的长长的逸仙路充满好奇,终于得以深入走进去一探究竟。可惜没有其他更方便去玩的地方,我“任性”让父亲在短时间内带我去过吴淞多次,他最后都不耐烦了。其中有一次父亲嫌我只想在街上行走而不愿去商店里试鞋,屁股上也挨了一下子,还被趁势数落不重视音乐、体育课;不注意保护视力等缺点。事件发生地为淞兴路同济路口。
就连立交桥通车之初,我首次乘车经过的当天,下午回到家里也因饭菜质量问题造成呕吐;晚上还因作业做不出而受到较长时间责备,过了一个不愉快的元旦,把“积怨”从1985年带到了1986年。
正如网上透露的设计方案“方便拆卸”所言,这座承载着“不忍回首”经历的立交桥果真已于前些年拆除,而同在80年代后期上海修建的其他立交桥大多比它“长命”。真是上天给我做出了报应!
唯有家中那台最老的电冰箱,1985年10月10日,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送货上门,历经3次搬家,包括从上海运到广州,32年来未曾出现故障,至今仍在正常发挥作用,“忍气吞声”默默见证着我从小到大的苦乐岁月。
|
|
|
|
|
|